当下,正值万顷良田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,黑龙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省农交中心)的党员先锋队奔波在村屯间,忙着在黑土地上“激活”农村资源。这个由黑龙江交易集团培育的乡村振兴“生力军”,以党支部为红色引擎,不到6年时间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交易网络,让2226万亩土地“活”了起来,为村集体实现增收节资10.59亿元,破解了黑土地“沉睡资源”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密码。
省农交中心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。
党建引领筑堡垒 跑出“龙江农交速度”
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。省农交中心一直将这一目标作为前进的方向。面对基层进场交易意识薄弱、人员短缺等难题,省农交中心党支部,这个曾获省国资委系统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的党支部,带领党员冲锋在前。
春耕前的土地集中发包期成为他们每年攻坚的重点时期。5万宗交易项目要在3个月内完成。“月亮不睡我不睡,太阳没起我就起”是真实场景——离家远的党员在办公椅上凑合一宿,天不亮就接听农民的咨询电话,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成为常态。
在党支部的引领下,不到6年时间,全省三级交易平台和五级服务体系全面落地,41.23万宗交易项目成交,成交额突破100亿元。项目成交数量与流转土地规模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,“龙江农交速度”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注脚。
省农交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。
数字赋能提质效 畅通为农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让数据多跑路,农民少跑腿”。省农交中心党支部将这一理念化作创新实践。针对农村电脑普及率低的痛点,党员带头组成攻关小组,研发出“龙江农交”手机APP,农民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交易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们历时15个月在全国同行业率先上线二维码支付功能,微信、支付宝、各大银行APP均可扫码缴费,彻底解决了农村金融网点少的难题。
数字赋能不止于此,493万条土地信息构成了“应进必进”数据库。“我们不仅是交易平台,更是农业决策的‘数据库’。”省农交中心党支部书记、董事长杜鹏说,平台形成的土地流转价格指数已成为全省耕地估值的“风向标”,为我省绘制耕地“一张图”提供核心数据支撑。AI大模型整合多维数据,变身农民生产的“智能智囊团”。这些创新让黑土地上的每一寸耕地都有了“数字档案”。
工作交流。
惠民让利暖民心 年免服务费将近亿元
“心系三农,让利于民”。省农交中心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国企责任。他们制定《黑龙江省农村产权交易收费办法》,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所有产权交易免收服务费,覆盖土地经营权流转、集体资产处置等核心业务。截至今年5月底,已累计免收服务费4500万元,预计2025年免收额度将近1亿元
这一惠农举措如春风化雨,显著降低了交易门槛。不少农民感慨:“以前怕麻烦不敢进场交易,现在免费又方便,土地流转价格透明了,收入也增加了。”数据显示,免收费政策实施后,农民和集体参与产权交易的积极性显著提升,沉睡的资源被唤醒。
规范治理强根基 筑牢基层廉洁“防火墙”
在激活资源的同时,省农交中心党支部更注重扎紧制度篱笆。全国同行业首创的集体资源“应进必进”数据库,配合县委书记、乡镇党委书记、村支部书记“三级签字背书”机制,让村集体机动地入市流转全程留痕。“六统一”运作模式(统一平台建设、信息发布、交易规则、交易鉴证、服务标准、交易监管)搭配23项交易规则,构建起严密的制度体系。
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基层的身影随处可见。他们编印30余万份实用材料,开展400余场培训宣讲,20万人次接受业务与普法教育。通过“制度+服务”组合拳,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,更让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有了平台,从源头预防“微腐败”。
从黑土地到松花江畔,省农交中心党支部以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营、服务三农”为宗旨,让2226万亩土地通过交易平台实现价值跃升。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,更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——当红色引擎驱动资源活化,当创新智慧融入田间地头,黑龙江的农村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,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的“交易智慧”。